研究进展

PNAS文章揭示我国臭氧污染加剧的原因-廖宏课题组


中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臭氧污染问题。地表臭氧是由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阳光照射下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的。臭氧作为一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会危害人体健康和陆地生态系统。在我国城市地区,夏季臭氧经常成为首要大气污染物,研究臭氧污染的成因对于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非常重要。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哈佛-南信大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的研究论文“Anthropogenic drivers of 2013-2017 trends in summer surface ozone in China”,报道了近几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加剧了地表臭氧污染。


该研究使用2013-2017年生态环境部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过去五年我国夏季地表臭氧MDA8(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的变化,发现我国东部主要大城市群的PM2.5浓度显著降低但臭氧浓度迅速增加。研究使用统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去除气象变率对臭氧变化的影响后发现,过去五年我国东部城市群的臭氧增加趋势为1-3 ppbv/年,而南方一些地区的臭氧则有降低趋势。自2013年起我国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据估算2013-2017年我国人为NOx排放量降低约20%,而VOCs排放量变化不大。由于我国城市地区普遍处于VOCs控制区,减少氮氧化物会增加臭氧生成,同时在农村NOx控制区会减少臭氧。然而,利用大气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的模拟表明,近几年NOxVOCs排放的变化不足以解释我国东部地区臭氧的增加,特别是在华北平原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华北平原地区夏季臭氧增加的一个更重要因素是过去五年夏季PM2.5浓度降低了约40%,减少了气溶胶对HO2自由基的非均相吸收,进而加剧了臭氧的生成。


研究强调,在当前严峻的大气复合污染形势下,需要更加有力的措施去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才能有效地控制臭氧污染、抵消由于颗粒物减少造成的臭氧增加,进而实现灰霾治理和臭氧控制的双赢。

哈佛-南信大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李柯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学Daniel J. Jacob教授和南信大的廖宏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哈佛大学的沈路博士和Kelvin H. Bates博士,清华大学张强教授为该研究的合作者。本研究得到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91744311)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8/12/26/181216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