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管理

夏季光化污染中臭氧区域传输的一个重要机制


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日益严峻,尤其是在夏日高温时节,臭氧污染频发,已成为继PM2.5 后困扰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达标管理的另一重要污染物。臭氧污染主要来源于其前体物的光化学方应和传输。但是较少的研究关注臭氧的区域传输对臭氧污染的贡献,尤其是边界层内的传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赵天良课题组基于长三角区域2016年夏季高温期间环境气象观测数据和WRF-Chem模式,研究了夏季光化污染中臭氧区域传输机制。结果表明,在夏季光化污染期间,白天强太阳辐射和高温环境产生大量臭氧并累积了在白天对流边界层内。日落之后,夜间出现近地面稳定边界层,由于NO的滴定和干沉降导致臭氧浓度急剧下降,同时大气边界层上部出现夜间残留层,依然保持较高臭氧浓度,形成臭氧高值区。在盛行风的引导下,上风区的夜间残留层臭氧高值区向下风区传输。随着次日日出对流边界层出现,破坏了夜间残留层,将其大气边界层上部高浓度臭氧传输至地面,其向下传输通量高达35 μgm-3 h-1,显著地抬升次日白天地面臭氧浓度。本研究揭示了夜间大气边界层残留层臭氧区域传输这一重要机制(见如下示意图),加深对大气光化污染及臭氧区域传输机理的认识。

该研究结果已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ACP)期刊上发表(https://doi.org/10.5194/acp-18-16239-2018)。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91744209)等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atmos-chem-phys.net/18/16239/2018/